壓條:
萌芽前將母樹根際較大的萌蘗從基部環(huán)割造傷促發(fā)生根,然后培土8厘米至10厘米,保持土壤濕度。秋后將生根植株斷離母株成苗。也可將萌蘗條于春季彎曲壓入土中10厘米至20厘米并用刀刻傷數(shù)處促發(fā)新根,上部露出頂梢并使其直立,后切斷與母株的聯(lián)系,帶根挖苗栽植即可?;蛟谑裆L季節(jié),把石榴近地面的枝條向下彎曲,將其中的一段埋入土中,埋入土中的部分用刀刻傷,以促進生根,生根后切離母株即成一株新的石榴苗。壓條時以埋入土中15厘米為好,過深溫度低,不利生根,過淺易風干也不利生根。
對于品種,可以采用空中壓條的方法進行繁殖,在枝條的一部分用刀刻傷,然后用可分開兩半的盆或其他容器套住,在其中裝填泥灰土或青苔等易蓄水的物質(zhì),澆足水后用塑料布綁扎,平時注意保濕,生根后自容器下剪斷即可定植。
直干式:主干巍然挺直,亭亭玉立,在20-30cm的高度進行分枝,瀟灑透逸。
斜干式:主干向一側傾斜,枝葉分布自然有序,樹型均衡中有動勢,比主干直立形更有詩意。
曲干式:主干扭曲,樹形富有變化,但不能過分彎曲,如彎曲次數(shù)過多,反而失去了美感。
臥干式:樹干主要部分橫臥盆面,似雷擊風倒之木,樹形蒼老古怪,富有野趣。
懸崖式:主干虬曲下垂,似向下生長的蒼松或蘿藤。
枯干式:主干部分枯朽而枝葉仍然繁茂,如枯木逢春。
雙干式:一木雙干,宜一高一低,一俯一仰造型才顯優(yōu)美。
合栽式:兩株以上的石榴樹,品種多樣,花開果熟,別具風格。
中國的石榴在臨潼,臨潼是中國石榴文化的發(fā)源地。當年周恩來陪同外賓訪問參觀秦始皇兵馬俑時,見山上因汞含量超標而什么都不長時,問為什么不種石榴,于是石榴大盛,毛紀念堂前的18棵石榴即為陜西父老從臨潼移植。
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,來到了安石國。其時,安石國正值大旱,赤地千里,莊稼枯黃,連御花園中的石榴樹也奄奄一息。于是,張騫便把漢朝興修水利的經(jīng)驗告訴他們,救活了一批莊稼,也救活了這棵石榴樹。那一年石榴花開得特別紅,果兒結得特別大。張騫回國的時候,安石國王送給他許多金銀珠寶,他都沒要,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種子,作為紀念品帶了回來。從此,由驪山“紅寶石”變成的石榴,便開始在長安上林苑和驪山腳下定居繁衍,成為今日的臨潼石榴。
張騫得石榴種,經(jīng)絲綢之路傳入內(nèi)地,在當時的長安上林苑、驪山溫泉宮種植。據(jù)漢上林令虞淵追憶,上林苑其時栽植奇花異卉達三千株,內(nèi)有“安石榴十株”。因得到漢武帝的喜愛,后又命人將石榴栽植于驪山溫泉宮。